新型砂浆网

搜索
新型砂浆网 新闻资讯 市场观察 查看内容

上市“僵尸企业”大限已至,出路何在?

2019-5-16 17:10| 发布者:admin| 查看:173| 评论:0|来自:[db:出处]

“要加快推进‘僵尸企业’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。”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提出。

“工业‘稳增长’方面,准备加快处置‘僵尸企业’。”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。

“要加大淘汰‘僵尸企业’力度,有效化解过剩产能。” 中央财办主任、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近期调研时强调。

安邦咨询研究团队表示,自9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态要抓紧处置“僵尸企业”、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以来,“僵尸企业”成为国家高层频繁提及的词汇。

“僵尸企业”大限已至。对于“僵尸企业”,目前还没有明确、量化的认定标准,主要指那些管理不善、效益不佳,却主要依靠银行支持和政府照顾而勉强生存的企业。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[微博]给出了上市“僵尸企业”的量化指标,“那些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连续3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可以称为标准的‘僵尸企业’。”

这样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,却并未成比例地创造出经济效益,可怕的是,“僵尸企业”的数量“蔚为壮观”。

有数据显示,在沪深两市目前有多达266家这样的企业,这些企业2015年三季末负债总额合计高达1.6万亿元,266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8.65%,而剔除43家金融企业后,A股市场整体的资产负债率是60.95%。

就行业分布来看,大量“僵尸企业”多由钢铁、石化、机械、水泥、煤炭、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“培养”。僵而不死的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空前吻合。

“僵尸企业”,这个来自经济学家彼得·科伊的经济学概念,贴切地描述着不少中国企业的生存现状,它们负债累累,却成功躲过破产厄运,是名副其实的“不死鸟”,原因究竟是什么?如今,高层发布驱逐严令,“僵尸企业”大限已至,那么,规模庞大的企业群出路何在?

困境:“尾大不掉”

即使穷途末路,依然可以活下来,看来,“僵尸企业”本事不小。如此顽强的生命力,来自政府、银行、市场的共同庇佑。

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某论坛上指出,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是“僵尸企业”得以存活的主要手段,特别是国有企业,一旦出现亏损,政府会“输血”救助。

政府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,让本不盈利的僵尸企业将亏损转化为利润,在每年的“保壳战”中屡战屡胜。数据显示,2012年至2014年三年时间里,上述266家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500亿元、获得政府补助达356亿元。其中,三年累计获得政府补助超过5亿元的就有15家。

有业内人士称,一般情况下,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70%,银行是坚决不放贷的。但是,这样的底线在“僵尸企业”那里成了例外。否则,单靠政府支持,这些企业早已活不到今天。除此之外,“僵尸企业”还通过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,在更广阔的范围“吸血”,但“吸血”后的企业并体现出如获得新生一样的活力,反而出现了效益未升甚至下降的尴尬。

既然如此,那么,“尾大不掉”的“僵尸企业”何以获得政府、银行和市场的此番厚爱?

不少“僵尸企业”是地方的“大牌”,需要被供着,被养着,如果没养好,地方政府难以向上级交待,不管因何所致,但让“大牌”企业死在本届领导班子手里的现实终究不太好看。地方形象工程的资格,让“僵尸企业”屡屡免于破产,地方政府即使债台高筑,也不会停止对“僵尸企业”的慷慨相助。

正如董登新所指,有地方政府的保护,还可能存在财务报表的违规操纵,“僵尸企业”死不了。

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,退出成本太高。有专家指出,“僵尸企业”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大工程。资产损失导致的银行坏账无法解决,还有,像钢厂、基建等老牌国企员工动辄成千、上万,企业倒闭后的员工安置问题同样尚无良策。有地方政府和企业甚至称,取消补贴将导致经济极大倒退。

因此,企业破产,银行坏账无解,失业率升高,税收减少,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不安,都是政府不愿意看到和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
而在董登新看来,主要原因在于“缺乏一种合理的淘汰机制”。也就是说,退出机制不顺畅。

“僵尸企业”受到多方关照,在于核准制赋予了其宝贵的“壳价值”,这一护身符是稀缺资源,正如业内人士所言,“地方政府或大股东为了保壳以谋求更多利益”。于是,便有企业玩起了并购重组的游戏,最终目的在于死不退市,董登新指出。

买壳卖壳之举向来是市场炒作的热点,据wind数据统计,今年以来,机械行业、房地产管理与开发行业发生“买壳上市”行为最多,各有6起;其次为化工行业,发生5起借壳案例;建筑工程、电气设备行业分别有4起。

“僵尸企业”犹如无底洞,吞噬着大量的资金、土地、人才等资源。不仅如此,还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,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在倒转,其他企业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
安邦咨询研究团队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报告显示,澳新银行9月底警告称,“僵尸”国企债务不断增长,可能拖累经济增速最低降至3%。据彭博报道,如果国企能跟上私企发展的步伐,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本可以达到8%。然而,面对不断增加的偿债压力,这些企业拖累经济增长。

如此看来,针对“僵尸企业”的大扫除迫在眉睫。消息人士表示,有关部门正在就“僵尸企业”展开摸底,摸底数据出来后就会给出清理时间表。

借东风:注册制与国企改革

退市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一大难题。有资料显示,由于A市场退市制度不完善,股市成立二十多年来,真正宣布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。

就背后的原因来看,一种情况是企业自己不想活但是没有机会死,有企业老板称,“注销一家企业和注册一家企业一样,要递交很多材料,开具许多证明,手续繁琐,耗时耗力。”更多原因在于,“壳资源”价值宝贵,不仅可以获得二级市场的热捧,而且可以在并购、重组的游戏中获得巨大利益。

因此,“需要注册制”。董登新强调,注册制真正实施后,“僵尸企业”就无人问津了,不会再有皮包公司去买壳。并购重组的游戏也玩不起来了,因为实行注册制后,IPO身价降低,上市将变得容易,退市难的现象也会消失,没有了“壳价值”的“僵尸企业”自然活不了。

早在今年1月份,证监会[微博]主席肖钢表示,“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,是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。”由于年中股灾、证券法修订延迟等因素影响,注册制至今尚未面世。有媒体报道,肖钢指出:国务院可能采取法律授权方式出台意见解决,全力以赴明年三月注册制要有结果。

董登新就注册制的进展表示,其实注册制已经在悄悄推进了,这次IPO重启,以及在新股发行方面作出了调整,一方面加大了证券中介的责任,中介机构将会承担起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担保责任;另一方面,证监会将更多关注发行人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,这些变化是注册制实施的前期过渡。

“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,注册制的基本方案就应该推出。”

除了借注册制的东风,还有建议认为,应该把“僵尸企业”的清理工作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,因为“僵尸企业”大多是国有企业。

董登新颇为赞同,国企改革讲究分类进行,对于不同类型的“僵尸企业”应该区别对待。对于产能过剩、效率低下的国企,最好的方式是并购;对于拥有国际名声且身处支柱产业的国企,需要并购重组,尤其是钢铁、汽车等行业,应该做好行业整合;对于商业性较强的国企,国有资本可以适当退出,通过股份转让等方式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。

其实“僵尸企业”并没有完全失去价值,部分“僵尸企业”拥有人才与专业优势,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,对民间资本而言存在一定投资价值,这就需要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不必要壁垒,通过直接融资置换“僵尸”贷款,化解“僵尸”贷款风险,提升企业生存发展能力,分析人士指出。

还要注意的是,国家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,对于因“僵尸企业”倒闭造成的失业潮有恰当的应对机制,保障失业员工的后续工作、生活。

总而言之,充分了解“僵尸企业”今日僵局的形成原因,并给出明确的解决路径,才能让僵而不死的企业们找到出路,才能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损失降到最低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